长沙海关日前发布,今年前三季度湖南省对非洲进出口总值达445.2亿元,较去年同期增长19.4%。这场跨越山海的贸易增长,源于平台赋能、模式创新与产业协同的多重合力。
湖南已连续举办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,直接带动湖南对非贸易额从2018年的181.6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548.5亿元。位于高桥大市场的中非经贸博览会常设展馆,预计五年内,有望带动贸易额超100亿美元。湖南自贸区长沙雨花区块打造“非洲好物”公共品牌,邀请非洲国家驻华大使走进直播间,短短数月就已创下千万级线上销售额。
湖南雨非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翼:借力电商活动、展会流量,让南非红酒、马里乳木果、埃塞俄比亚咖啡等非洲特色产品走进中国寻常百姓家,实现了从贸易到消费的关键跨越
湖南对非贸易正从传统模式向多元化业态转型。“非洲输华食品准入预评估制度”“对非新型易货贸易试点”等创新举措,让大量非洲特色产品快速进入中国市场,同时有效应对了非洲国家外汇短缺问题,让他们能通过本币结算模式进口中国商品。位于岳阳的海南琼胶科技专门从事对非橡胶业务,他们将非洲的天然橡胶半成品输送至国内精加工基地,供应轮胎、鞋类等下游企业。同时,每年可向非洲各国销售近1000万双注塑鞋。
海南省琼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李豪:我们公司最开始总部设立在海南,因为业务的全球布局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就在非洲,我们的终端产品的生产加工厂设立在岳阳和益阳,也是借助城陵矶港口江海联运的优势,降低我们的进出口的物流成本 。
近年来,岳阳依托“三区一港五口岸”九大国家级开放平台优势,在建成全球最大天然橡胶加工厂,今年前三季度,实现对非贸易出口额1.85亿元人民币,同比增长31.64%,对非经贸驶进“高速路”。
湖南自贸区岳阳片区管委会主任 岳阳临港高新区管委会主任 蔺佳:下一步,我们将科学统筹对非经贸资源,推动对非经贸上台阶上水平,到2027年,引进中非经贸企业超百家,对非贸易突破100亿元。
目前,湖南14个市州与28个非洲国家建立了对口合作机制,湘非合作协同网络已初步成形。
